「價格高、品質卻一般」台灣咖啡前景憂 發展莊園拚活路
更新日期:2010/09/13 04:11
〔記者詹士弘/古坑報導〕台灣咖啡已成雲林縣古坑鄉重要產業,但台灣咖啡價格高,品質卻一般,未來發展前景堪憂;咖啡達人柯立夫表示,台灣不論在土質、氣候都不適合咖啡種植,但因產業已經形成,不可輕言放棄,朝莊園化、精緻化咖啡發展,參加國際認證,才有生存空間。
台灣在1942年時,咖啡種植面積曾超過1000公頃 ,當時是遠東地區第一大的咖啡生產基地,近幾年在古坑鄉公所努力推廣,古坑鄉台灣咖啡種植面積已近百公頃,咖啡豆產量年年增加,贏得台灣「咖啡原鄉」的美稱。
專家促改革拚永續經營
早年從事咖啡生豆進口事業,對咖啡種植、品味、鑑定已達國際水平,目前擔任古坑鄉公所咖啡專業顧問的咖啡達人柯立夫,對台灣咖啡未來發展,憂心忡忡,認為台灣咖啡目前價格太高,又沒進行分級評鑑,如不思改革,未來發展堪憂。
柯立夫指出,台灣目前種植的咖啡,都是日治時期引進的阿拉比卡樹種,年代已超過60年,樹種已經弱化,亟需引進新品種,另咖啡適合種植的土壤不能太酸,PH值必須高於5.5,但台灣土質多在PH3.5以下,甚至只有2.9,需要土質改良,其次,咖啡不能忍受32度以上的高溫及強風,但台灣長年高溫,又有颱風,所以並不適合種植咖啡。
朝向精緻化爭國際認證
柯立夫強調,台灣咖啡品質不差,但並非世界一流,口感溫和,不酸、不澀、不苦,但後韻短,沒有獨特風格,是其缺點,惟並非完全沒有改善的機會,透過種植技巧,改良土質,還是能有效提升台灣咖啡的特色及品質。
柯立夫表示,藍山咖啡是世界公認的頂級咖啡,但並非所有藍山產的咖啡,都能賣到頂級價格,好咖啡多存在少數幾個莊園,台灣咖啡要發展須放棄「粗放」的種植模式,要朝咖啡莊園發展,提高種植技巧,培養自己的發酵及烘培技術,最後咖啡豆還要送國際評鑑認定,如此才能真正獲市場認可,才能永續發展。
※ 看到這篇報導讓自己心有戚戚焉,為什麼?
一、提升咖啡品質第一要務為改良土質:一般真正達成土讓改良需要3年(或者更久)休耕,讓土壤自然恢復生機與酸鹼平衡,栽種的作物才能長得健康,栽種咖啡也需要如此,但大多數傳統農夫在栽種傳統作物時為追求產量大量使用化學肥料與農藥,破壞土壤生態,後來改栽種咖啡時並未讓土壤充分休養或進行土壤改良,惡性循環下,改良土質成為空談。
二、追求品質與產量的平衡:要追求好的咖啡品質必須放棄追求高產量,因為高產量必須仰賴大量施用化學肥料或農藥,土壤生態破壞無遺,如改採有機栽種,雖然咖啡品質好,但有機肥料成本居高不下,再加上台灣的高人工成本,咖啡農栽種利潤微薄,無利可圖,咖啡農生計堪虞。
三、在地化的種植技巧:咖啡栽種技巧並非一成不變,雲林古坑或屏東地區的栽種技巧在新竹地區未必適用,栽種者必須完成土壤、降雨量、日照、栽種區域面對颱風有何天然屏障?栽種區域霜害程度?等等自然環境生態調查,發展出適合在地的栽種技巧,許多台灣咖啡農都認為自己栽種技巧最好,不願進行交流,甚至以商業機密閉口不談,其實都是閉門造車。
四、培養自己的發酵及烘培技術: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台灣地區因位南北狭長,南北氣候差異大,中南部的發酵法在北部地區未必適用,培養出適合自己栽種地區的發酵法非常必要,而非一昧堅信人定勝天,用不適合自己栽種地區氣候的發酵法進行後製處理與分級。另外烘焙技術也非常重要,烘焙者對機器本身需要有基本認識,結合對咖啡豆特性的了解,進行烘焙技術的提升,一步一腳印進行台灣咖啡豆從淺焙到深焙的練習,掌握台灣咖啡豆每個烘焙階段的特性,這是需要時間練習與調整,也非常需要好的師傅指導與建議,
很慶幸自己栽種咖啡遇到非常多貴人指導與幫忙,也很感謝父親有一塊好土地讓我不用在土壤改良上費心,因為是假日農夫,也不必追求高產量,只需專心追求好品質、找出適合新竹栽種咖啡的在地化栽種技巧、培養適合新竹地區的後製程序、烘焙咖啡由淺焙到深焙的技術熟練、品咖啡技巧等等,一路走來學習很多,許多人認為栽種咖啡利潤應該不錯,我的答案是想賺錢就不要種咖啡,因為技術門檻很高,又要看天吃飯,但是當作興趣與鍛練身體,就非常好,不但可以照顧土地生態,也可交到許多好友,端看自己怎麼想。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