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幾天與數位客戶邊喝咖啡邊聊天,他們居然有一個共同的疑問-碳燒味不是好喝咖啡必須具有的味道嗎?


    何來問哉!因為他們在這所喝的咖啡沒有碳燒味,卻又非常順口好喝,與一般臺灣人口耳相傳碳燒味是好喝咖啡必須具有的味道有所出入,這個觀念難道是錯的嗎?


    這個問題從經營咖啡園後困擾我許久,這期間翻遍許多文獻記載咖啡的味道分析如下:


一、香氣:香氣是咖啡品質的生命,也最能表現咖啡生產過程和烘焙技術。脂肪、蛋白質、糖類是香氣的重要來源。而脂質成分則會和咖啡的酸苦調合,形成滑潤的味道。烘焙技術如爐火純青,所烘焙出的咖啡香氣在研磨時會展露無遺,並在煮咖啡時不斷地挑逗在旁者的嗅覺與味蕾,讓人充滿想喝咖啡的欲望。隨後在品咖啡第一口時,利用類似漱口之方式讓口腔充滿咖啡再吞下,如果咖啡香氣夠濃郁,香氣會充滿口腔。


二、苦味:咖啡基本的味覺要素,就是苦味的強弱和質地。生豆只含極微量的苦味成分,幾乎讓人感受不到。其後經由烘焙造成的糖分、一部分的澱粉、纖維質的焦糖化、炭化,才產生咖啡最具象微性的苦味。苦味的成分之一為咖啡因,也是表現藥理特徵的重要物質,含量除了受原種影響,烘焙越深,則藥理作用越弱,但苦味則較明顯。第一口品嚐香氣後約隔20秒至30秒後品第二口,如果是深焙的咖啡,苦味就會慢慢的在舌根顯現,舌尖兩旁並伴隨著生津的感覺。如果是中焙的咖啡,苦味表現則沒有那麼顯現,但舌尖兩旁一樣會伴隨著生津的感覺。


三、酸味:酸,是咖啡的靈魂,讓人覺得有深度。 酸味受生豆品質的影響,但也和收成、貯藏時間、烘焙、沖泡有關,和苦味構成左右咖啡質和味道的二大要素。就品種方面,ArabicaRobusta酸;高地栽種的咖啡比低地的酸;剛採收的豆子又比放的一陣子的酸。 一般說來,烘焙較淺的豆子,酸較豐富。第二口品嚐苦味後約隔20秒至30秒後品第三口,如果是深焙的咖啡,酸味表現就不明顯,如果是中焙的咖啡,酸味表現就逐漸展現,但會是讓人非常喜悅的果酸。


四、濃醇和甜味:濃醇是表現咖啡圓熟、芳醇、濃厚的味道,在化學上它是指去除了揮發性成份和水的純萃取物。在生豆中約占15%的純萃取物,在烘焙後提高到近二倍(30%)。高級咖啡特有之甜味,與苦味呈表裡一體的關係,所以清爽的上等口味,都會帶有甜味。優質丹寧酸也會帶來甜味。甜味是適度的熱作用的產物,在烘焙、沖泡過程中,如果熱處理過度,甜味會喪失。當品嚐三口咖啡後會發覺整個口腔中充滿濃醇的香氣、苦味、果酸,並帶著苦味表現後帶出的甜味,讓人覺得非常享受。


五、回甘、餘韻(finish):回甘是指咖啡在吞下去或是吐出來以後,在口腔、喉頭與食道所遺留的感覺。新鮮是造成回甘的最主要因素,新鮮咖啡豆做出來的Espresso咖啡,在喝完整杯咖啡以後,除了從口腔到食道殘留著咖啡的芳香及被刺激後的餘韻外,喉頭還會湧上一股酥麻的感覺,持續約二、三分鐘,而整個令人陶醉的餘韻在三、四十分鐘以後甚至更久才會消失,可謂餘音繞樑不絕。


六、聞杯底香氣:喝完咖啡整杯後可以聞杯底的咖啡香氣,剛開始杯底香氣不是那麼明顯,只有咖啡味道,等到咖啡杯轉溫後,咖啡本身帶有的焦糖味、碳烤味、巧克力味、果香味、草味、麥芽味或香辛等香氣在杯底留存,讓品咖啡者聞香,就像茶道中的聞香杯讓人品茶香香氣一樣。


    偏偏沒有關於碳燒味是好喝咖啡必須具有的味道的記載,這讓我疑惑,難道我們台灣人味蕾與嗅覺比較厲害?尋尋覓覓多年找不到一個讓我信服的說法,直到1011231日這天因緣際會才猛然醒晤。


    某位客戶特別推薦某農家自產自銷的咖啡被新聞推薦非常道地好喝,當然我們也追咖啡去了,要好好品嚐一下這支美味的咖啡,買到時非常高興,迫不及待返家便開封沖泡來試喝,除了以上咖啡味道外帶有碳燒味,應該是一支很好的咖啡,晚上便帶去請師傅品嚐見識一下,結果唄,被師傅數落,為何無法將藏在碳燒味中的其他異味嗅出來?啥,碳燒味中還藏有其他味道!這可稀奇了,請師傅露一手吧。


          師傅小露一手果真讓我嗅到藏在碳燒味中的其他異味-碘味(或稱土味),這味道是充滿農藥味道的土壤味,天啊!真的嗎?師傅這幾年都未曾點破碳燒咖啡的原由居然是-碳燒味可以掩飾咖啡帶有其他異味-碘味(或稱土味),潔淨健康的咖啡是甘醇順口的,不必利用碳燒味掩飾,原來如此,終於明白咖啡烘焙師的角色,不愧是師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元珍記咖啡 的頭像
    元珍記咖啡

    元珍記咖啡

    元珍記咖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